視頻加載中,請稍候...

自動播放 






play
習近平談文藝工作




play
部隊文藝工作要有軍味




play
文藝座談全程




play
李雪健談文藝怪象




play
文藝工作者熱議講話



向前
向後



  遼寧文藝如何引領這個時代的風氣
  □寧新平
  (一)
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,文藝“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,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”。這是一個時期以來,對文藝工作主體地位的著重強調。而在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,文藝如何不可替代,又如何大有作為?好比一道宏大的時代考題,需以行動回答,拿作品說話。
  在全國“五個一工程”評選中我省滿載而歸,以及省第九屆藝術節推出的一系列精品,即為試答。三年一度的省藝術節上,省直四大文藝院團的四部大戲,件件都是苦心雕琢的原創。尤以《祖傳秘方》為最,十年磨一劍,從編劇、導演到舞美設計等主創人員,全是遼寧人。掌握原創力,遼寧文藝就擁有了深層動力,越往後走,就越有後勁兒。
  四部大戲,都涉及抗戰題材,一律製作精良,令觀眾耳目一新。比如芭蕾舞劇《烏斯渾河的回聲》,演員再現寒冬戰鬥場景時,起初身著厚重棉衣難以起舞。經過多次商討及修改,改用麻料做舞服,上衣按照抗聯戰士穿著設計,而褲裝設計則輕盈利落,便於舞蹈。如此千錘百煉,把愛國主義主旋律做成精品,體現了遼寧文藝人的審美情趣。
  四部大戲,體裁、風格迥然不同,而又都敢於打破常規,推崇創新。以京劇《梅蘭芳》為例,以舞劇之形寫京劇之神,把京劇舞臺上常見的一桌兩椅,經過簡化後,作為一件貫穿全場的道具。著名藝術家李默然生前就說過,這種對藝術的嚴謹精細和大膽嘗試,由一代又一代遼寧文藝人傳承至今,亦是遼寧文藝的核心競爭力所在。
  必須承認在國內文藝界,有人標榜“普世價值”,還有人打著各種旗號顛覆歷史,醜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。但遼寧文藝的價值取向,從未有絲毫的動搖,“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,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”。我們以最強的團隊、最高的水準、最多的心血,推動凝心聚力,追求向上向善,印證了“引領時代風氣”的實力和底氣。
  (二)
  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,就需走在風氣之先,思人之所不敢思,發人之所未曾發。亦步亦趨、曲意逢迎,不是引領;而隔靴搔癢、自拉自唱,更算不得引領。
  毋庸諱言,當代文藝在引領時代新風氣,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,文藝界及作品,要麼精緻許多,缺少現實感;要麼四平八穩,而缺少勇氣,譬如,不敢鞭笞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假惡醜,相聲失去了諷刺功能,不敢涉及反腐敗題材與主題,影視劇無限放大家庭里婆婆媽媽的杯水風波,把家庭當世界;要麼迴避意識形態的紛繁複雜,一味沉浸在個人世界,從而把文藝與時代、人民割裂開來。
  文藝只有走在時代風氣之先,才能感應時代脈搏,順應歷史潮流,唱響中華民族走向新生的希望與力量。看一看魯迅,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國民必須要覺醒;聽一聽《黃河大合唱》,就會感受到我們民族的覺醒與力量。如果說,五四以後的新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,是民族精神的燈火,恰如其分。而今日的新文藝,也理應為中國社會進步、為中華民族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東方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。
  “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、先行者、先倡者”。敢於直面現實的文藝工作者,不是被抬愛,而是曾被忽視;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。如果各個領域紛紛涌現這樣的人和作品,去正面引領時代風氣,“用光明驅散黑暗,用美善戰勝醜惡”,那麼我們的文藝工作才會更有力量。
  (三)
  引領這個時代的風氣,一個首要任務是描述、解釋、建構我們身邊激烈變動的時代,拿出這個時代所能接受、認可的作品,自覺摒棄掉那種“標語口號式”的應付差事。
  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後,產生了一系列精品,尤以《白毛女》為最,觀者人山人海,幹部群眾一同落淚,共同激發出對人民的愛對敵人的恨。藝術家真誠的觀察和對現實的思考,並表達最多數人的現實願望和理想,他的作品流傳至今,成為一再重讀的經典。
  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在歷史中的地位,不僅取決於座談會的講話、紀要或祝詞,更取決於文藝工作者的實踐。如何直面時代,弘揚主旋律,歌頌真善美,這是社會主義文藝事業須臾不可忘卻的時代使命。
  無論是陝北不識字的老鄉,還是當今用智能手機的90後,都是文藝的服務對象,也是創作的源頭活水,“眼睛始終向下”,筆下就會有生活、有力量。正如遼寧劇作家高滿堂為準備《闖關東》,行程7000公里,走遍東北三省和魯西南,挖掘了300年間上千萬人闖關東史料,才寫出了平民百姓驚天地泣鬼神的奮鬥歷史。
  “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,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,也是沒有力量的”。只顧政治正確而不尊重藝術規律,是簡單而幼稚的。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,關註普通人的順境和逆境、夢想和期望、愛和恨、存在和死亡,關註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,才能讓更多人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啟迪,從精神生活中獲得教益。
  (四)
  遼寧文藝要引領的時代風氣,歸根結底,就是在當下萬眾言說、價值多元、眾聲鼎沸的情勢下,反映現實生活,讓人們看到美好、看到希望、看到夢想就在前方。這套話語體系從何而來?只能從中國夢的語境中來,只能從遼寧當下的實際中來。
  現實主義是遼寧文藝的 “深根”。60多年來,遼寧文藝走在前輩開創的現實主義風格道路之上,今年“五個一工程”獲獎作品,不論是詠唱中國夢主題的歌曲《旗幟》,表現中華民族恢弘氣度的京劇《將軍道》,還是深情講述英模故事的電影《雷鋒在1959》、廣播劇《照片中的回憶》、圖書《國家的兒子》,抑或是彰顯遼寧精神的電視劇《大路上》和《闖關東前傳》,真實反映生活,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,從而散髮出強大的藝術魅力。
  地域特色是遼寧握的一手 “好牌”。譬如,電影《雷鋒在1959》是反季拍攝,演員們要在冬天演秋天。一場講述雷鋒雨夜搶救水泥的戲,演員們在零下低溫中一遍遍淋雨,卻毫無怨言。劇組人員回憶說,有些來參演的志願者對著鏡頭一起高聲吶喊 “向雷鋒學習”,然後衝進雨中,場面極為感人。遼寧精神孕育了眾多道德楷模,而用遼寧精神創作作品,已經成為我省文藝界的共同信念,從而推動遼寧文藝不斷前行。
  精品意識是塑造文藝實踐的 “骨血”。李默然等遼寧老藝術家留傳下最寶貴的遺產,是“戲比天大”、“戲不驚人死不休”的藝術追求。比如廣播劇《照片中的回憶》,與一般主旋律作品不同,主創人員以獨特的藝術視角,巧妙採用意識流的敘事風格,以羅陽生前好友、沈飛專職攝影師徐闖作為切入點,從他瀏覽一幅幅照片,為羅陽選遺像開始,講述照片中的點點滴滴,生動再現羅陽的形象,以新的視角、新的手法、新的呈現方式來提升藝術感染力。
  魯迅說過,“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,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”。今天的文藝事業面臨大發展、大繁榮的豐厚基礎和迫切需要。從今日濃墨重彩的節點,遼寧文藝再出發,以無畏精神去創作抒寫和謳歌,引領這個時代的風氣,振奮精神,凝聚力量,激勵遼寧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。來源:遼寧日報
編輯:SN05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c81wcgr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